理论前沿

理论前沿

当前位置: 公司首页 > 理论前沿 > 正文

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时间:2021年11月07日 23:59点击数:来源: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美好生活的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指明了新时代新征程上精神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和内容,为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了根本遵循。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从共性上强调人民群众的精神信仰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从个性上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更加深刻的、全面的、差异的精神生活需要,成为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塑造更加深刻的精神生活

马克思立足社会实践和人民立场,以崭新的社会主义精神取代剥削阶级的腐朽思想,在精神文化上更新了人们的思想认知。马克思在异化劳动中寻找人的劳动实践的应然和实然状态,引申出“精神的富有”的概念,主张构建物质和精神相统一的现实幸福,物质生活是基础,精神生活是价值追求,代表人类高层次的需求,也是人类通往自由彼岸的重要途径。马克思提出普及教育、宣传鼓动、发展爱好等精神生活的必要内容。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对特定历史阶段的不同社会群体的精神生活展开探索。在精神生产、精神传播、精神享受方面对人民群众精神生活进行重构,不断“规范”着人民群众的精神走向,形成了在动态中完善的历史经验。

当前我国人民精神生活总体向上向善,文化自信和共同体意识明显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们精神境界不断提升。面对深刻复杂的国内外大变局,需要倡导更崇高的精神理想,进一步清朗社会风气,供给更多思想内涵深刻的产品和服务,促进人民群众凝心聚力,涵养德性,提升品位。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包含“富裕”“共同”“精神生活”三个方面的内涵。“富裕”是标准,“共同”是性质,“精神生活”是具体内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仅体现在人数上的“共同”,而且体现为一个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和全社会饱满的精神状态。首先,弘扬人类共同价值,为时代发展凝聚共同的理想信念。弘扬共同价值有利于为时代发展注入更多确定性,为人作为历史主体的自我实现提供科学的意识形态支撑,为创造协和万邦、和谐共生的美好世界提供价值指引。将“共同体”意识融入人民血脉,引领人民群众用包容、平等、博爱的眼光看待世界,在新冠肺炎疫情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交织叠加的背景下呼吁全球力量拧成一股绳,厚植祸福与共、休戚相关、兼济天下的道义情怀,为推动“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好世界贡献中国力量,为人民群众创造持久和平、美丽洁净、共善共融的精神生活世界。其次,落实落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群众知礼节明荣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维系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精神纽带,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滋养全民精神土壤的基础工程。要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故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民群众立身处世的价值标准,外化为多元价值环境中的正确价值选择,构建符合人民精神期待的美好社会图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音乐、影视、戏剧中,贴近群众生活,潜移默化地转化为社会行为标准。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宣传、践行的体制机制,用制度和法律规范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遵守提供保障。再次,供给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文艺作品在内的文化消费质量的更高要求,影视、戏剧、文学、音乐等文艺作品要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以时代发展和人民需求为指向。通过在作品中渗透中华文化精髓、中国价值观念和美学理念,引导人民提升审美品位和鉴赏能力。通过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品质,健全文化服务机制,让人民群众在看得见、可参与、可享受的美好生活中释放精神压力,获得文化熏陶和精神升华,保持积极健康的身心状态。

打造更加全面的精神生活

仓廪实而知礼节,在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人们的精神需求层次也在持续上升,对求知、娱乐、审美、道德、法治的需要更加充分。同时,碎片化、良莠不齐、无序的文化供给也需要进一步规范,以更多优质的精神产品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最高目标是实现大多数人积极热情地追求幸福生活。要让大多数人都能保持理性平和、自信乐观、幸福愉悦的精神状态,离不开社会精神健康服务。构建社会化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提升心理健康服务的专业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成为当下之需。首先,要探讨适合本国国情和国民心态的服务模式。形成农村、社区、单位全覆盖的社会支持系统,为公民提供适时的心理辅导和文化满足,释放和缓解群众的生活压力和心理压力。同时,鼓励群众参与到社会救助、社会服务、公益活动当中,促进社会心态有序、平稳、积极发展。其次,从供给侧的角度推动精神生产大众化、便捷化。政府需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持续提升全社会获得感和幸福感。推动文化惠民,建立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文化驿站等,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亲和力和吸引力,让优质的文化服务融入群众生活。扩大文化服务范围,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做强网上正面宣传,普及推广优质的数字公共文化产品。再次,从需求侧的角度满足群众个性化精神追求。当前,部分群体的精神生活趋向个性化发展,从千人一面到各具特色,人民群众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打上“小众化”“个体化”的烙印。因此,精神产品和服务的输出要针对消费主体的兴趣、知识结构、喜好来创新和产出,不仅需要“政府端菜”,还应鼓励“群众点菜”,甚至可以量身定制。以特色化、智能化、订单式的方式生产出更加多样的精神产品和活动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地区人民群众的个性化需求。

创造均衡化发展的精神生活

当前我国的精神产品供给能力已大大增加,受区域条件、物质水平、社会分工的影响,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产生了城乡、群体、地域上的差异。均衡化发展就是要国家、社会、个体共同发力,逐步缩小城乡、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群体的精神生活差距。

实现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需要精准对接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这也意味着要根据不同的区域条件和背景经历精准施策,补齐短板,使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朝着均衡化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首先,合理配置精神文化资源,解决“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统筹协调资源配置,让优质的教育资源、基础设施、人才、资金向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流动,通过“做大蛋糕”让更多的人口提升文化素养,体验多样化的文化产品,享受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实现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共同推进。以文化振兴激活乡村精神活力,建立乡村图书馆、文化驿站、村史馆、博物馆等,积极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让乡村精神文明建设融入城乡经济建设发展格局。不同行业、不同群体如城乡人员、东西部人员、文化层次不同的人员能享受到的精神生活条件是不一样的。政府、组织、社团需要扶持或完善不同群体的文化生活条件,促进人人身心健康,扩展兴趣爱好,丰富生活情趣。其次,鼓励“先富”带“后富”。在精神生活领域先富裕起来的地区和群体往往具有资源优势和禀赋条件,并且积累了很多经验成果。应鼓励优势地区和优势群体探索创新更多样的精神文化产品,同时完善带动机制,扩大带动效应,通过东西部协同合作、企业资源对接、发展成果共享等方式促进全国各地区、各团体精神生活的创新发展。

【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 2022年度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重大研究专项“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百年历程研究”(项目批准号:GD22ZDZ01-05)阶段性研究成果】

资料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